中国青年感受日本

对中日关系损害最严重的是两国国民的不信任感在加深

从今年开始,每年将有150名中国高中生受到日本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访问时间最长可达一年。这是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井出敬二近日向《瞭望东方周刊》正式披露的信息。

这项计划名为“日中二十一世纪基金”计划,基金总金额高达100亿日元,其中日本外务省提供20亿日元。井出公使表示,目前日本正在和中国的教育部等机构联系,具体细节还没有确定。

据介绍,“日中二十一世纪基金”项目分为长期访问和中期访问,其中中期访问包括“生活滞留型项目”和“合宿型项目”。所谓“生活滞留型项目”就是中国的高中生到日本家庭进行民宿,和普通日本人一起生活的项目;而“合宿型项目”则是让中国高中生与日本高中生一起,在专门安排的设施内一起居住的项目。

“之所以提出这一项目,是为了促进日中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从而改善日中两国民间的相互理解。”井出公使告诉本刊记者。

除日中二十一世纪基金外,井出介绍说,通过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主办的交流项目、地方自治体之间的交流项目等,每年也有几百名中国年轻人访问日本。

JICA中国事务所副所长藤谷浩至告诉本刊记者:“受日本政府的委托,我们的‘青年邀请’计划每年邀请240-300名中国的优秀青年对日本作大致为期23天的访问。截止2005年末, 共计4022名来自中国各地各行各业的青年通过这一项目访问了日本。”

“‘青年邀请’计划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但是中国青年数量是最多的。”藤谷浩至说。

感受日本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李鹏目前是大四的学生,2005年11月16日-12月8日,他作为JICA“青年邀请”计划教育分团的一员对日本进行了23天的访问。

李鹏介绍,访问期间,日本方面安排的活动非常丰富。他们首先到达的是大阪,然后北上至岐阜县,在岐阜期间他们进行了民宿活动,参观了岐阜大学、丰田株式会社以及两所中学,并附带访问了附近的爱知县、名古屋等城市。此后,他们搭乘“新干线”北上,抵达东京,期间参观早稻田大学、拜会日本文部科学省、并与日本青年举行了“合宿研讨会”。

一系列活动使李鹏与日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也使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在民宿活动中,接待李鹏的是一对中年夫妇,有一儿一女都还在上小学。男主人从事的是建筑行业,女主人的工作是卖日用品,职业都极为普通。但就是这个普通的家庭拥有三辆车,除了一辆卡车外,还有两辆轿车,一辆宝马、一辆丰田。“可见日本经济发达的程度。”李鹏说。

李鹏民宿的地点相当于中国的农村,人家并不多。但让李鹏惊讶的是这么小的地方竟有一个博物馆,里边陈列着许多关于疾病方面的展品以及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服装。馆里还有检测血压等人体健康状况的仪器,供参观者免费使用。

李鹏亲身体会到了日本的现代化程度,他说日本即使最小的商店,哪怕只有两名店员,也都是全自动化操作。
通过两天一夜的民宿活动,李鹏感受到了普通日本民众的友好和细致。在去日本之前,李鹏听说长良川是日本一条非常著名的河流,所以很希望能够去河边拍照留念。得知李鹏的愿望之后,第二天,在去既定景点途中,日本夫妇特意绕道带李鹏去长良川,并且一路上遇到好景致时就询问他是否要停下来拍照。

李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日本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保护、完善的社会保障及日本人的团结均让他印象深刻。

东京的“合宿研讨会”也让李鹏记忆犹新,这一活动的形式是在一个家庭式的宾馆中,安排一个中国青年与三四个日本青年同住,并开展自由式的讨论,以相互了解对方的思想。

北京大学日语专业硕士三年级学生张羽,2005年3月作为交换生去日本神户大学学习了半年。

让张羽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是铁路交通还是公交车都很准时,与站牌的时间表误差不会超过半分钟。

“日本人对自己交纳的税款如何被政府使用非常关心,因此日本的市役所(相当于中国的市政府)会将每一笔税费的用途详细公布在网上。”张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在日本期间,张羽很关注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她说日本的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与我们国内的报道角度和不一样,很多时候存在失真的现象。

张羽的另外一个感受是日本的青少年对政治很不关心,对引起中国强烈反应的历史问题和教科书问题“一点都不兴奋”。张羽说在日本谈中日关系的基本上是四五十岁的人。不过她说,日本的市民阶层基本上对中国持友好态度。

中国青年“知日派”

JICA“青年邀请”计划的受邀对象需要具体一定的条件,参加者必须根据日中政府协定中所约定的程序由中国政府提名,年龄必须是在20至35岁之间,受邀者不能有访日经验。另外,由于考虑到军事领域的敏感性,从事军职者不能作为邀请对象。

“日本的确有右翼,但大部分日本人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的邀请计划就是希望让不了解日本的中国青年去了解真正的日本。”藤谷浩至说。

在JICA“青年邀请”计划的受邀对象中有一部分是媒体记者,JICA中国所首席所长助理周妍说,“我们不要求他们对日本唱赞歌,但希望给他们提供更多看日本的视角。”

一直参与项目具体操作的周妍女士告诉本刊记者:“在这方面计划是成功的,多年来我们有了一批拥护中日友好的‘知日派。’”

2003年项目结束中国青年回国以后,有一位队员给周妍发来电子邮件。邮件中说:以前我对中日关系会很轻易就发表评论,但访问日本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如果中日关系处理不好,我会感到心疼,觉得需要做点什么。

周妍说这样的信息回馈很多,让她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姚文礼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从长远来看,对中日关系损害最严重的是两国国民的不信任感在加深,这比具体的摩擦更可怕。”

从这个意义来说,姚文礼认为日本大力邀请中国青少年访日的计划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为未来中日关系打基础。

事实上,中国也同样注重推动中日青少年交流。1998年,中国就与日本达成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青少年交流的框架合作计划。根据该计划,双方从1990年至2003年实现15000人规模的青年互访交流,同时中国政府邀请日本政府或其指定的团体,自1990年至2003年每年派遣100名日本青年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