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域专属经济区分歧亟需解决

7月7日,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就日本在东海日方单方面主张的所谓“中间线”以东的中日争议海域开始进行海底资源调查的举动,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在此之前的6月30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曾经召见日本驻中国大使阿南惟茂,对日本决定从7月7日开始在中国的春晓天然气田附近进行资源调查的举动表达了严重关切。这是自5月份以来,中日两国为中日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进行的最不愉快的官方碰面。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也发表谈话指出,中日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存在争议应通过谈判解决,“中方希望日方从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和东海地区的稳定出发,慎重行事,尤其不要采取任何损及中国利益以及可能导致事态复杂化的行动”。

中日海上专属经济区的划界分岐已经成为两国无法回避的难题,意味着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亟需正式提上双方的外交谈判日程。

争端渐起

此次矛盾于今年6月初浮出水面,日本的几家主要媒体忽然对中日两国的东海分界线问题以及在其中的油气资源开发进行炒作,原因是5月底日本方面“忽然发现”中国方面在离争议地区很近的海面上建设钻井台,准备在那里开发一个叫“春晓”的天然气田。该油气田的位置距离中日海岸中间线只有5公里,而这条中间线是日本单方面划定的中日海域专属经济区的分界线。

6月9日,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读卖新闻》发表社论,强烈批评日本政府“对中国顾虑太多,因而对中国紧锣密鼓地开发东海海底资源的举动反应迟钝”,“有损国家利益”。甚至要求日本政府彻底修改海洋战略,“毅然决然地向中国表明自己的态度”。

同一天,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上对中国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中国在东海开发“春晓油气田”很可能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要求中国方面尽快提供东海专属经济区调查和开采石油天然气的相关数据。中方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本政府受到压力,于6月11日接受自民党建议,决定设立“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并鼓励日本企业在该海域开采。

这一决定反过来激发了中国国内媒体的关注,联系到去年至今中日争夺安大线的不愉快经历,中国许多媒体随即作出反应,以“日本觊觎我国资源”等词句描述一场似乎不可避免的冲突。

接着,日本政府在压力下对中国做出了“明确表示”。6月22日,中国外长李肇星在青岛同日本外相川口顺子举行会谈。川口要求中国提供“春晓油气田”等中国在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内开发的一系列海底油气田的有关信息。日方担心中方的管道可能会“吸走”日本专属经济区下的油气矿藏。对中国外长李肇星提出“共同开发”的建议,川口表示,日方首先需要中方提供信息,否则无法开展工作。据说,日本负责能源政策的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则在日本国内回应称:“我们对中国的提案不感兴趣,在这方面,我们不考虑联合开发。”

6月23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乘坐直升飞机。乘坐海上保安厅的飞机,飞到距离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东南约350公里处的“春晓油气田”上空确认中国是否“侵犯”了日本在东海海域的权益,了解中国有些什么设施和船只在这一海域从事海上油气田开发。

7月7日上午10时,日方调查船在数艘先导船的引导下来到冲绳本岛西北方向370公里、距中国正在开发的天然气田(春晓气田)约50公里处的海域开始进行海底资源调查。调查预计将持续到10月份。这正是王毅副部长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的原因。

分歧何在

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有“中间线原则”和“大陆架原则”两种。

中日双方在东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上的分歧主要在于:中国坚持陆地领土自然延伸原则(即大陆架原则),宣布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主张以冲绳海槽作为中日大陆架之间的分界线,专属经济区应该就是海槽中间线;日本则认为海槽仅是两国大陆边缘延伸中偶然的凹陷,主张采用等距离线或中间线划分大陆架,即从双方各自海岸线向外200公里为各自的专属经济区,在海岸线距离不足400公里处按中间距离划界。

那么,冲绳海槽是否成为划分大陆架的边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2500米深度是切断大陆架的标准。中国方面认为,冲绳海槽的深度为2940米。按照这个原则,冲绳海槽以西都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应该划归中国专属经济区。

但是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的Matthias Tomczak教授和J. Stuart Godfrey合著的课本《区域海洋学(Regional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2003年第二版中,有这样一句话:“除了琉球群岛西边深达2700海里的冲绳海槽之外,中国东海和黄海都是大陆架的一部分。”这个说法支持了日本方面的观点,即冲绳海槽不过是紧密相连的中日大陆架之间的偶然凹陷。

中日双方上一次就这一分歧进行磋商是在2003年12月26日。在日本举行的中日第六次海洋法磋商中,以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刘振民为团长的中方代表团,和以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参事官西宫伸一为团长的日方代表团就东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及其他共同关心的海洋法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未能达成共识。

态度克制

尽管媒体纷纷采用富有刺激性的标题和词汇描述此事,但是在由春晓油气田引起的紧张气氛中,中日双方政府都采取了比较节制的态度。

春晓油气田的选址是避开了争议地区的,油气田的位置距离日本单方面划定的边界还有5公里距离。这表明了中国政府“搁置争端”的鲜明态度。

而日本方面对中国油气田的反应更像是迫于媒体压力作出的反应,因为春晓油田开采之前,中国在东海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矿藏开采。实际上,春晓气田是“西湖凹陷”项目的一部分,那里先后勘探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其中,平湖油气田已于1998年成功投产。春晓油气田是一个四方合作的项目,包括中海油、中石化、优尼科和壳牌,中海油和中石化合起来占绝对控股。去年5月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正式的签字仪式,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会见了四方代表。这个过程得到了许多媒体的报道,“日本人不可能不知道。”

一位中海油的管理人员认为,“日本民间要求抗议是他们的自由。日本政府成立一个虚的机构,其目的是要给国内一个交代。”

日本方面在7月7日派出勘探船时,选择了距离春晓油田50公里之外的地方进行勘探,以了解中方所开采的油气田是否一直通到日本专属经济区内,中方是否在“吸走”中日之间共享的油气资源。日本方面说,中日双方一直以来都往该海域送出自己的船只,双方都习以为常,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这一次中国政府会有这样的反应。

日本方面的消息说,紧张的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一情况,因为它既受到强硬派的压力,又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冲突。

日本驻华大使馆公使井出敬二向本报记者说明了日中能源合作的现状,其中说到了几项中日双方已经和即将在能源领域进行的合作,包括环境协调性能源供给能力的扩充、节省能源合作、培养环境产业以及广泛普及环境技术,还有制定有效能源政策,培养相关人才等等,这些项目在塔里木盆地、吉林抚余油田和清华大学等各地、各组织相继进行。

“双方的能源问题越来越紧急,但是,我们不应该对未来合作的可能性闭上双眼。”井出敬二说。

但是,在紧迫的能源需求和强大的国内压力下,中日双方能否适当地解决分歧、真正有效地合作,这将是未来几年里两国发展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