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搭起中日友好交流的桥梁
—— 访日本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主任井出敬二公使

一口气读完了《与中国媒体打交道的方法——现役外交官第一线的报告》一书,作者井出敬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立刻从google查阅他的资料,与之相符合的有10300项。井出敬二在日本外务省工作了26年,是一位资深的外交官,先后在美国、前苏联、俄罗斯等使馆工作,2004年2月开始担任日本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主任,负责使馆在中国的大众传媒工作。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几十家中国媒体的采访。他认为,日中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还不够充分,更为多样性的有深度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有全面的相互理解,即使发生一些问题也不会动摇整体的关系。他希望通过中国国内媒体全面进而更为广泛深入地介绍日本,通过一般的中国人能够看到听到的媒体使中国民众更为广泛深入地了解日本。在此基础上,本刊记者就互联网对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等议题采访了井出敬二公使。

《网络传播》:今年2月日本外务省就日本国民对日中关系的看法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8%的日本人认为应该改善日中关系,请问日本国民的愿望是否影响到日本政府对处理中日关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公使:日本人和日本政府都认为中国对日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家。日本和中国的双边关系就像日本和美国的双边关系一样都非常重要。这次外务省进行的这项舆论调查结果有78%的日本人认为应该改善日中关系,这对我们这些在外务省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来说并不感到意外。今年外务省就增加了跟中国交流的预算,例如,作为重要的一环,邀请1100名高中生访问日本,去年是100名,今年的人数是去年的11倍,很多日本人都认为应该改善日中关系,外务省正在往这方面努力。比如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预算问题,首先,要扩大与中国的交流就要扩大这方面的预算,在日本,如果要增加某项预算必须要国会通过,国会议员是通过国民选举产生的,国会必须反映国民的想法,所以,如果国民觉得更应该改善两国关系、增加日中交流的预算的话,那么国会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增加预算,这是一种很直接的关系。

《网络传播》:本次调查中还有两项数据比较高:认为“日本和中国相互不了解”的占62%;通过媒体获得对中国的印象和有关中国的信息,选择通过电视、报纸及其他节目的占91%,而通过互联网获得对中国的印象和有关中国信息(网上留言、博客等)只占8.6%,对此我有些疑惑,日本是互联网大国,截至2004年底,日本上网人数就已经达到近8000万人,占总人口的62.3%。为什么只有8.6%的人选择互联网来了解中国呢?

公使:因为日本的纸质媒体很发达。在利用互联网方面,中国的情况在全球都是比较特殊的。如果你在美国或法国做同样的调查,那么选择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中国的人数也不会太多,因为他们的纸质媒体也很发达。在这些国家,报纸或杂志都会针对一些现实问题提供相应的栏目让国民进行讨论,包括电视也会为观众提供相应参与的机会,而在中国纸质媒体很少给读者提供这样的机会,这成为一个因素,促使国民在网络上的讨论就很热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网络上的信息比较片面,比如一个中国人想了解日本,仅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那么他了解的日本一定是不够全面的。原因是网络上的很多信息都是片面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从网络获取信息是免费的,会受到很多局限,所以信息就不够全面。假如一个日本人想了解中国,他不去读一本完整的、写得很好的书,不去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仅凭网络上的资料,那么他了解的中国肯定也是不够完整的。因为人们很少把整本书的内容都上传到网上。这是我个人的意见。

《网络传播》:2001年初,日本开始实施e-日本战略,稳步发展了自己的信息基础设施。5年之后,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新的u-日本战略,信息网络系统的覆盖率很高, 那么日本国民为何还如此钟情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

公使:首先说e-日本战略,这并不是意味着简单地把信息搬到网络上,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方便国民的工作和生活,比如通过网络来完成纳税或户口登记的整个过程,等等。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报纸发行量在逐渐下降。1997年日本的日报总发行量是5377万份,1999年达到顶峰,随后逐年下降,2003年下降到5300万份。报社也在考虑新的盈利途径,比如说互联网,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获取信息。在网络媒体方面,日本和中国有所不同。在中国,一篇报道你可以在不同的网站看到,比如说我接受了《新京报》或《青年参考》的采访,写成的报道,我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站阅读,在日本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别的网站转载你的文章是要付费的。假如《朝日新闻》采访我,那么报道的一部分会刊登在《朝日新闻》网站,别的网站是不可以用的。但网站也只能用一小部分内容,如果把全部内容都刊登上去,报纸就没人买了。在日本,媒体都是独立经营的,政府不会补贴一分钱,所以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赚钱。

《网络传播》:国际上很多大型的传统媒体都在用心经营自己的网站,目前已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互补的不在少数。日本在这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重量级的报纸,它们与网络媒体是一种什么关系?

公使:目前日本各家报社都拥有自己的网站,他们会在自己的网站刊登自己报纸的一小部分内容,但日本经济新闻社附设的有可检索的网站,他们把各家报社报道的内容都收集在一个数据库里,如果你要查找某方面的信息,可以在这个网站检索,你想使用某一条信息,就得向他们付钱。

《网络传播》:有人说“网络报纸在10年后将代替文字报道,视频和声音新闻将成为主流”,您觉得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日本国民会改变他们的阅读习惯吗?

公使: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经济基础。日本除了NHK,所有媒体都是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的。在中国,媒体都附设在某个政府机构,不是所有人都能参与这个行业。而在日本,情况则不同,媒体不依附任何政府部门或者机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不需要逐级审批,就因为这一点,日本媒体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在考虑媒体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能否取得经济利益。能盈利就发展,否则,它就会自动关门。在日本,网络媒体的收入途径有两个,一是广告收入,第二,实行会员制,你如果加入成为会员,就得付费,然后网站会给你一个密码,有了它,你才能登陆。日本的大型报社都是通过广告和报纸销量来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但网络媒体的经济利益还不很突出,所以未来发展方向究竟怎样,很难预测。当然从日本目前报纸逐年下降的情况看,就足以说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是有影响的,购买报纸的年轻人逐渐减少,他们习惯在网上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想要的资讯。

《网络传播》:日本政府在网络媒体的管理上有些什么样的规定?与国民的期待有冲突吗?

公使:日本的宪法第21条规定:保障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及其他一切表现的自由。不得进行检查……日本推出这个宪法条文的背景是对过去历史的一个反省。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残酷行为是当时日本的军法都不允许的。当时日本也有国会,提倡一部分民主主义,但这种民主主义与战后实行的彻底的民主主义是不一样的。当时日本报纸并没有报道日军在中国做了多么残忍的事情,后来当日本国民得知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时,感到很震惊。假如当时日本国民能从媒体得知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残忍行为,政府和国民可能会去阻止他们这样做。这就是为什么战后日本推行改革,保证一切报道的自由,所以媒体报道的内容政府不得检查和干涉,即使政府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能下令关闭。因此日本并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进行管理的规定。

《网络传播》:对色情和煽动自杀的网站有无具体的制约措施?

公使:针对色情网站的管理是按刑法的有关规定处理。日本刑法规定分发或销售黄色的书籍、图画等其它淫秽物品或将其在公开场合陈列出来要判两年以下徒刑或处以25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但什么是黄色的东西,对它的定义观点不一。比如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人因为违反规定而被判刑,但他坚持自己的裸体图像是艺术,并提出上诉。目前对于黄色物品的界限正在发生变化,所以对它的管理不是通过网络管理来实施,而是通过刑法来判决。依据的刑法条文适用于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所有媒体。关于“自杀网站”,在日本也是存在的,日本的刑法也有具体条文规定,唆使别人自杀的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自杀网站”是否与刑法发生抵触成为了问题,但我还没有听到有关目前政府或者警方下令关闭它们的消息。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经营这些网站的公司觉得自己的网站刊登了不健康或危害社会的信息,会进行自律或者关掉该网站。对于“自杀网站”的定论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比如有一个人浏览了某个“自杀网站”而自杀了,他的家人可以起诉这家网站,但有时也很难界定,是这个人浏览了这样的网站才去自杀的,还是他本来就想自杀?

《网络传播》:您在《与中国媒体打交道的方法》一书中讲述,要克服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实现相互理解,并非易事,而两国媒体在这方面的作用又确实举足轻重,那么就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以及无国界的传播特点来看,未来它应该成为两国国民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对此您怎么看?

公使:互联网当然很重要,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或查找某些数据都非常方便,但跟自己意见分歧比较大的人交流仅凭互联网是不够的,有时面对面交流效果会更好一些。尤其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认为日本人没有对过去的历史做出反省,我们也想通过互联网来做一些事情让中国人理解,比如我们在大使馆的网站上刊登了一些内容表明日本政府对过去的战争历史是做出反省的。我们还在外务省网站上开设了一个有关历史问题“Q and A(问题与回答)”的栏目,让中国民众发表意见,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中国人通过这个栏目表示了解到日本的立场,我希望有中国人来看这个栏目,并了解日本的立场。

《网络传播》:2005年4月19日,人民网日文版编译刊发了《人民时评: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的文章,引起了日本网友的强烈反应,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丁刚在文章中运用说理的方式指出日本右翼分子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做法不得人心,与此同时,他也在规劝两国国民在对待中日关系上要注重更广泛地交流,更多地展示理性。您作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公使:我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然而, 我同意他所述的在对待中日关系上要注重更广泛地交流,更多地展示理性的观点。现在有些网民喜欢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很遗憾。日本和中国都有一部分人在网络上发表文章不留姓名,而用匿名方式表达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当然这些言论在日本是不受重视的,因为日本的报纸或杂志为读者提供了相关栏目,如果有人有意见可以在这里发表文章,但必须署上真实姓名。在中国,情况则有所不同,报纸或者杂志没有提供征集读者意见的投稿栏目,所以网络上的讨论就比较热烈,但目前中国有些人过分看重网络上的匿名言论,我以为某些人有意见就应该发表署名文章,正当地表达,即使是在互联网上也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

《网络传播》:您认为未来在利用网络媒体促进两国关系改善以及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彼此还需要做些什么?

公使:让全世界通过互联网来分享信息和想法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我认为我们无法阻止这种趋势。随之让每个人培养一种能力,即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意见,理解事物的整体,适当地、平衡地加以判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有必要教育人们,让人们了解一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如果这样,那么不管出现怎样过激的意见和见解,也可以加以协调。同时要富有逻辑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见,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有必要的。此外,互联网不应该被城市的年轻人所垄断,要为更多的人提供自由利用互联网的机会。我认为全世界的人若能依此为前提,就能更加有效地利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