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官员和中国记者谈“公共外交”

11月30日,在东京的日本PHP研究所,举行了由日本外务省官员和中国驻日记者以及在东京的华人报社记者参加的政策恳谈会,就日本的“公共外交”和中日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交流。

本次恳谈会是以外务省大臣官房参事官井出敬二和PHP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金子将史等共同编写的《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一书的出版为契机举行的。井出敬二曾担任日本驻华公使和发言人(2004年2月-2007年8月),《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一书中,谈及日本政府实行对华公共外交的做法。所谓公共外交,是指通过增强外国人对本国的亲近感和理解,从而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近年日本国内要求强化这种外交战略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恳谈会上,井出敬二向与会者介绍了他在中国积极接触当地媒体,进行公共外交的经历。他认为中国媒体对日本有著很高的兴趣,特别是2005年,有关战争的报道非常多,对于战后日本的报道,有关科学技术、经济和动画片的报道虽然很多,但是对于日本外务省所希望的报道内容,比如说和平主义、民主主义改革、国家和宗教的分离、文民统治、ODA等等的报道还比较少,希望在座的记者多写这方面的报道发回中国。

外务省综合外交政策局联合国企画调整课课长千叶明在恳谈会上指出:我在2004年8月开始做过两年国际报道官,那时日中关系的气氛很不好,我的工作就是将包括总理大臣的行动等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媒体进行说明,当然,我并不是说日本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但是我的重点是说明日本为什么这样做,并去消除误解。

消除误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吃饭,可以慢慢对事情进行说明。比如中国的媒体中有人认为靖国神社中有甲级战犯的遗骨和牌位,我就向他们解释:那里没有遗骨也没有牌位。千叶明在恳谈会上也对在日华人媒体在中日关系和中日相互理解方面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与会的中国记者等则就日本向中国的文化输出和日本的记者俱乐部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置疑。有的记者认为,日本向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面向儿童的过多,如动画片等,这样就忽视了成人了解日本的重要性;有的记者认为日本的记者俱乐部制度使外国记者在很多场合被排斥在外,无法进行顺利的采访,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壁垒。对此外务省的官员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